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THE CHINESE JOURNAL OF BURNS WOUNDS & SURFACE ULCERS
1997年 第2期 No.31 1997

颌部瘢痕畸形的分型及整复治疗

THE TYPING AND REPAIR OF CICATRICIAL DEFORMITY IN JAWS

中国人民解放军150医院(471031)姜文英 张云国 刘锦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139医院(253O00)张向清
中国人民解放军91医院(272000)陈存富

 

 

 

[内容摘要]自 1989~1996年,作者共治疗颌部瘢痕畸形病人278例,手术387例次,取得良好效果。作者根据颌部瘢痕畸形程度及范围,将其分为5种类型,并对各型的标准,应实行何种手术进行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领部疫痕畸形 整复治疗

1989~1996年,我们共收治颌部瘢痕畸形患者278人,手术387例次,取得满意的修复效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复习,我们将颌部瘢痕畸形分为五种类型,提出了各类型的判断标准,及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并重点介绍了我们的统验体会。

一般资料:

278例患者,男性195例,女性83例;年龄2~66岁。各型人数及手术例次数见附表。

疗效判定良好:面部外观改善明显,畸形及手术瘢痕不明显,医患均满意;较好:面部外观改善,可见轻微手术后瘢痕,患者尚满意;无效:面部外形改善不明显,或遗留、继发明显瘀痕。治疗结果:良好243人,较好35人。

二、瘢痕分型及手术方法:

颌部瘢痕畸形多为烧、创伤所致,也有部分病例为先天性疾患,如黑毛痣、血管瘤、色素斑等。临床治疗多以手术修复为主,其他如冷冻、激光、化学剥脱等临床应用较少。我们根据瘢痕畸形的大小范围,结合手术治疗方法,将颌部瘀痕畸形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Ⅰ型:瘢痕扁平柔软,面积小,不涉及颌颈角、下唇等部位。手术方法:一次或分次手术切除瘢痕直接缝合。治疗效果好,术后仅有不明显的细小线状痕迹。

Ⅱ 型;瘢痕增生高出皮肤平面,面积稍大,并涉及下唇、颌颈角,单纯切除缝合易继发瘢痕增生。手术方法:分次手术切除缝合或一次切除后全厚皮片移植。多需局部放疗、贴敷硅凝胶膜等辅助治疗。治疗效果较好,术后可见轻度线状瘢痕或局部色素沉着。

Ⅲ型:瘢痕增生明显,病变面积较大,可能有下唇外翻或颌颈角消失表现,不能单纯手术切除。手术方法:癫痕切除后皮片移植;局部皮瓣转移;扩张器植入Ⅱ期手术修复等,并需辅助治疗。治疗效果:外形改善,但仍可见较明显手术后瘢痕。如病人要求可考虑后期手术修在,但不能恢复到伤前水平。

IV型:病变面积较大,颌颈角消失或下唇外翻明显。手术方法:手术切除后大张自体全厚/中厚皮片移植;扩张器植入Ⅱ期手术修复;邻位皮瓣/超薄皮瓣转移;远端皮瓣(管)转移修复等。可根据病人情况具体确定手术方案。术后外形改善,多继发明显手术瘢痕,常需后期手术修复。

V型:颌部大部或全部受累,病变范围常广达下唇、颊、颈甚至胸部,可能存在较明显的功能障碍。治疗目的主要是恢复功能活动及大致外观,手术复杂且较困难。常见的手术方法有:大张中厚自体皮片移植;扩张器植入Ⅱ期手术修复;各类皮瓣(管)转移修复等。术后经功能锻炼等辅助治疗,功能恢复较理想,外形较术前有改善。但仍有明显瘢痕畸形存在,常需多次手术修复。

三、讨论:

临床收治瘢痕畸形患者以Ⅰ~Ⅲ型多见。本组278例有251例属I~Ⅲ型,占90.3%;Ⅳ、Ⅴ型仅27例,占9.7%。后者均为严重烧伤后遗留的瘢痕畸形,其中8例一次手术植皮修复,其余19例均进行了2次以上的手术。因畸形严重,术后效果相对差于较轻度畸形患者。本组临床疗效评价较好的35例患者有24例为IV、V型患者。

在手术方法上,除单纯切除瘫痕缝合者外,我们主要采用切除后植以全厚或中厚自体皮片。对较小的继发创面,以侧胸部全厚皮片为佳,术后皮片色泽、柔软度均较满意,供皮区隐蔽且可直接缝合,术式简单,修复效果好,病人易于接受。如创面较大,则以大张中厚皮片移植,如操作细致,皮片应能一次成活,修复效果较好,惟后期可有局部挛缩,尤以下唇部多见,有时需再次手术修复。扩张器植入II期手术修复及邻位皮瓣转移近来应用渐增多,修复效果理想。但在临床应用中亦遇到一些问题:扩张器植入受病变范围的限制,治疗周期长;邻位皮瓣转移后继发创面,有时需另取中厚皮片移植修复,手术创伤较大等。但总的来看,如病例选择得当,也可作为优先考虑的治疗方法。远端皮瓣(管)移植因手术操作繁复,我们在临床上极少应用,只有在不得已时方加考虑、本组病例未有应用者。总之对颌部瘢痕畸形的修复治疗要求较高,应尽可能地恢复病人的原来面貌。我们提出的颌部瘢痕畸形分型法对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